音乐学院“音润城乡”基层音乐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队开展暑期调研

作者:李苏湘创建部门:音乐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8-20浏览次数:10

2025年暑期,音乐学院松阳校区音乐舞蹈教师团队围绕校地合作、美育发展及非遗传承开展系列调研活动,先后走进松阳县教育局及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,以实地走访、座谈交流等形式,为深化校地协同、助力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探索路径。

聚焦美育共建共话基础音乐教育提质

819日,松阳校区8名音乐舞蹈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团队,前往松阳县教育局,就校地美育合作、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事宜深入交流。松阳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新武,普教科科长、音乐教研员及当地五所基层学校校长出席会议,双方围绕基础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探讨。

会上,松阳县教育局介绍了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现状:依托地域文化特色,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、艺术社团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,但仍面临专业师资短缺、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瓶颈。吴新武副局长还阐述了未来规划,包括推进“一校一品”艺术特色建设、开展县域美育成果展演等,明确“以美育浸润童心,以艺术赋能成长”的目标。

基层学校校长结合实践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,希望增加乡土音乐文化内容,强化学生基层教学实践能力。松阳县教育局及各校均表示将全力支持实习基地建设,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平台。

音乐学院教师团队对支持表示感谢,并提出具体指导与合作方案:

教学精准指导:组建“美育导师团”,针对基层学校艺术社团薄弱环节开展专项辅导,下沉学校指导合唱团声部训练、舞蹈编排,覆盖声乐技巧、乐器教学等实用内容。

资源深度共享:开放松阳校区排练厅、剧场等场地,支持基层学校录制文艺节目、开展赛前集训;联合开发“松阳乡土音乐”系列微课,纳入地方美育课程体系。

品牌活动共建:除“校园艺术周”外,合作打造“县域中小学艺术展演”,由学院教师负责节目统筹与评审,选拔优秀作品参与市级赛事;同步开展“美育优秀教案评选”,促进校地教学经验互鉴。

•菜单式教师培训:根据松阳县各学校音乐教育实际需求,推出“菜单式”培训服务——针对农村学校侧重“简易乐器教学与课堂融合”“留守儿童艺术心理疏导”等实用课程;针对城镇学校增设“跨学科美育课程设计”等进阶内容;对计划打造艺术特色的学校,量身定制“社团品牌建设与可持续运营”“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”等专题培训,通过“需求申报—方案定制—小班授课—跟踪反馈”全流程服务,确保培训精准对接教学实践。

深耕非遗传承共探松阳高腔发展新篇

814日,调研团队走进松阳县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,聚焦松阳高腔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开展调研。

团队参观了松阳高腔剧场,详细了解硬件设施、排练及演出安排,直观感受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环境。现场观看高腔委培生汇报演出时,年轻演员的扎实功底与对高腔韵味的生动诠释,展现了新生代传承人的坚守,获调研团队肯定。


松阳县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青山介绍了公司运营、剧目整理、人才培养等情况,重点阐述了高腔进校园、跨界创新、市场推广等规划。双方围绕深度合作达成多项共识:

传承人才共育:松阳校区针对性开设“松阳高腔选修课程”,纳入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邀请高腔公司的地方戏曲传承人、资深演员担任授课教师,系统传授高腔唱腔技法、传统剧目解读等专业内容;同步选派声乐、舞蹈教师深度参与教学,结合高腔表演特点,专项指导身段编排、舞台走位与情感表达,形成“唱腔+身段”的一体化教学体系,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艺术表现力的复合型传承人才。

传统老剧目创新:针对《夫人戏》《白兔记》等松阳高腔经典老剧目,组建“校地联合复排小组”,以“老剧目新演绎”为核心方向推进创新。

非遗普及共推:合作编写松阳高腔教材,由学院教师参与乐理梳理与通俗化解读;在中小学开展“高腔体验课”,学院师生与高腔艺人共同授课,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常态化。

此次暑期系列调研,既为校地深化美育合作明确了路径,也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搭建了桥梁。下一步,音乐学院将与松阳县相关单位持续对接,推动合作落地见效,以教育与文化双轮驱动,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一审:颜飞  二审:万琳  三审:夏伟涛】


关闭